咨询热线

020-38870471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 WMS
  • 仓库管理的KPI会因应自动化和信息化改变吗?

    • 作者: 超级管理员
    • 时间:2021-03-09 14:46:37

    因应信息化和自动化,我们还能用同样的KPI去评估仓库经营的绩效吗?仓库管理的思维应该如何调整与改变?


    最近在研究仓库管理的KPI,也正好看到一篇文章讲述科技改变了仓库内人工的作业方式,在仓库管理的思维上应该如何看待工作者的价值,以致影响我们应该如何评断仓库的绩效,觉得深有同感,分享给大家我的想法!


    传统上我们都会用生产力(Productivity)、作业时间(Cycle time)和正确率(Accuracy)去评价一个仓库和每个工作者的绩效,但在一个大家积极推动信息化和自动化科技引导和提升作业绩效的时间点,我们应该怎么重新去看待这三大指标,或甚至应该用不同的角度评估仓库管理的优劣?


    WMS


    为什么需要改变


    毫无疑问的「成本」和「时间」依然是最重要的因素,在过去「人」会是仓库内最昂贵的成本,所以通常很直接的我们会以每小时每人能完成的作业量来评估「生产力」的高低,也会以每个订单、品项的平均处理时间来比较「作业时间」的差异。


    但在一个信息化程度高的仓库,仓库策略的完整性以及是否有因应作业特性调整规则组,完全影响了一个仓库效率的高低,所以当你看到平均订单出货时间由4小时变为6小时,其中可能的原因太多了,可能是:


    订单结构改变,并没有调整释放订单的节奏,导致人员閒置但同时又有订单积压


    活动商品或高订购率的商品摆放在偏远的地方


    人力分配不均,拣货完成的商品没人包装


    缺货导致订单无法下发拣货,或下发拣货但无法完成


    其实大家应该可以发现,「人」通常不是左右效率最重要的关键!


    更遑论一个自动化的仓库,机器已经取代人大部分的作业,前后作业功能间串接的流畅性会更加影响整体的产出。


    最难推动的改变


    综合以上的论述,结论会是「人力的管理」已经不重要了吗?当然不是!而且甚至更重要,只是需要全面的改变管理的思维!


    过去因应这些仓库处理作业的变动(如:订单结构的改变),多数的仓库经理都会告诉你,我们需要「经验」和「弹性」去配合现场的人力,以控制如何释放波次、摆放商品及调度不同工作间人力,但人脑真的有办法思考这么复杂的问题吗!?


    特别是在商业模式变动快速的电商产业,当你依循着每天的经验去决定:


    商品应该怎么补货到拣货区?热销商品区应该多大?


    每个小时下发一次订单?


    拣货和包装人力的比例应该是5:3?


    这时候经验真的帮到忙了吗?还是反而把人力变成整个仓库瓶颈!百思不得其解,为何每个拣货或包装站点的处理量很稳定甚至每个工作人员都竞竞业业冲来冲去,为何订单的处理时间反而增加了?


    最好的时机


    台湾仓库的信息化程度已经相当高了,各个仓库几乎都有WMS仓储管理系统,相信大家也都已经利用信息化所能搜集到的数据,当作很好的策略拟定和经验判断的依据。


    而在自动化后更细微的管理就决定仓库绩效的优劣,我会说在符合时效的前提下,最快不一定是最好,当人变为辅助机器的角色,能够最妥善的利用机器的优势平均产能,而使总体成本最低的仓库,会是最好的仓库!


    而在空间、设备等等资源不变的前提下,在WMS中有更完整的策略中心,去有逻辑的因应商品组合和订单结构的改变,控制工作的下发、联系设备作动、预测需求人力并引导人员作业,就会是提升仓库绩效的关键!


    (下次再分享怎么判断WMS的等级,以及依据作业需求选择适合层级的WMS。)